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>正文

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室内剧场,重张依然一票难求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   时间:2023-07-11 09:44:05

推开两扇朱红的大门,雕梁画栋的楼阁间,昆曲《牡丹亭》雅韵悠长,似是时光留下的回响。7月10日,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西城区前门西河沿220号的正乙祠戏楼,探访这座古老建筑在当下焕发的蓬勃生机。

正乙祠戏楼又名银号会馆,始建于明代,重修于清代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,被誉为“中国戏楼活化石”。

“百戏之祖”的昆曲曾在此作场,在京剧风行老北京的年代里,程长庚、卢胜奎、徐小香、谭鑫培、梅巧玲、陈德霖、王瑶卿、杨小楼、梅兰芳、余叔岩、言菊朋、张伯驹、姜妙香等众多梨园泰斗和名角都于此献艺,盛况空前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近年,北方昆曲剧院接管正乙祠戏楼,按照历史原貌全面修复。

“在勘察过程中,我们发现了很多之前遗留下来的不规范、不科学的问题,比如电器的使用。”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回忆,为此,剧院邀请专家进行了数轮研讨,不断推敲可行方案。以演出中必不可少的灯光为例,原有的灯光被全部拆除,面光挪到屋外,侧光搭起钢架,让灯具脱离古建筑本身。

“类似的改动还有很多。对戏楼加固修缮之后,我们又进行了装饰,修旧如旧,保留古色古香的韵味。”孙明磊说。

2022年4月19日,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,在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,以“会馆有戏”的指示精神为契机,探索文化空间资源与文化创意资源的有效对接。

2023年4月,正乙祠戏楼举办重启一周年演出月活动,正式开始对外售票。场地面积达824平方米的正乙祠戏楼设有157座,演出月10场演出开票后迅速售罄,一票难求,“小而精”“小而雅”“小而美”的鲜明特色收获了如潮好评。

孙明磊总是能看到,“许多观众一走进大门,就会忍不住地赞叹。”

坐落在小街中段、闹市深处的正乙祠戏楼颇具柳暗花明之感,自大门入内,坐南朝北的两层戏楼豁然洞开,典雅繁复的装饰令人目不暇接。正中央的舞台处,“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,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”一联悬挂于两侧台柱之上,这些凝练美丽的文字是民初《梨园外史》中有过的记载,巧妙嵌入了昆曲名剧《蝴蝶梦》《琵琶记》《桃花扇》《燕子笺》。

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,吱呀的轻响里,昔日名家齐聚、宾客云集的梨园胜景仿佛穿越了历史的烟云,与当代人重逢共鸣。

“300多年过去,我们还能走进这座建筑欣赏演艺文化,不得不说是一种惊喜。”孙明磊说。经过系统修缮后的正乙祠戏楼,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演艺文化的精髓。

“现代剧场里镜像式的单面观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西方的影响,但很久之前,我们的祖辈其实就在运用相当高级的三面观演。”孙明磊介绍,正乙祠戏楼舞台的正面和两侧都朝向观众,独特的观演关系是传统文化的复现和回归。

此外,木质戏楼的声学效果相当独特,木材的特性决定了“声音不会在这里弹来弹去”,“我们尽量不使用麦克风,观众们听到的将是器乐和演员们纯粹的原声。对艺术家来说,这非常考验他们的基本功。”

在这方雅致的天地里,传统文化的根脉蔓延生长。

“传统文化类的演出将是正乙祠戏楼重点经营的方向,同时,我们欢迎多种演出形式的注入。”北方昆曲剧院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说。

今年4月的重启一周年演出月活动已经迈出了实践的脚步,10场演出中既有驻场大戏“观其复版”昆曲《怜香伴》《墙头马上》、京剧《惜娇》《河东狮吼》等戏曲经典,也有舞剧《幻茶谜经》以及阮咸名家冯满天、古琴名家王鹏、小提琴家柴亮各自举办的音乐会。多元的艺术形式在古老的戏楼里交汇碰撞,闪耀着文化交流的动人光彩。

“未来,我们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,联动周边丰富的业态,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正乙祠戏楼。”孙明磊说。

正乙祠戏楼东临中轴线,西临琉璃厂,北有全聚德,南有胡同游,是传统文化和京味文化底蕴深厚之地。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,“我们希望能用舞台承载、讲述北京的故事,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,擦亮‘大戏看北京’的文化名片。”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西洋培训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